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翁翌翔醫師
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
小編 小萱萱
毛毛蟲皮膚炎
診所案例分享
一位80多歲老太太緩步走進診間,「醫生,我的頭皮、臉、脖子、肩膀、腋下、胸前及上背部好癢!到今天已經過了兩週了,有先去看過皮膚科了但還是好癢!」
理學檢查後發現病人描述的部位有很多小丘疹及結節(如下圖)
看到這種疹子的波及部位,翁醫師心裡大概有底了,接著詢問:
「最近奶奶您有沒有在公園或樹下活動?有沒有看到毛毛蟲?」
「我家住公園附近,公園有很多樹,我常常會去公園散步」
經由奶奶描述更加確定這是毛毛蟲引起的皮膚炎
我跟奶奶說 「您是去公園時經過樹下時,毛毛蟲的毛隨風飄落在您身上造成的,這是毛毛蟲皮膚炎」
奶奶說「是哦,難怪會那麼癢」
跟奶奶解釋完後,開了一些口服止癢抗組織胺及外用類固醇藥膏給病人三天後就好很多了!
每年夏季是「毛毛蟲皮膚炎(Caterpillar dermatitis)」的好發季節。
毛毛蟲皮膚炎常見是由「鱗翅目昆蟲的幼蟲」造成。大多是蝴蝶或娥的幼蟲,這些幼蟲身上有許多「含有毒素的毛」,毒素由許多的蛋白質以及酵素所組成。毒素裡面有很多化學物質如組織胺(histamine)、組織胺釋放素(histamine liberators)、血清素(serotonin)及蛋白酶(protease)等。因此,若毛毛蟲直接掉在人的衣服或皮膚上,或是這些「毛」隨著風飄落在人的衣著上或皮膚上時,會對皮膚產生常見的皮膚的疹子可以是 「像蕁麻疹一樣」、或是「持續存在的搔癢丘疹、水泡、或結節」。毛毛蟲皮膚炎引起的癢感或刺痛感通常會非常劇烈,甚至嚴重影響到工作及睡眠品質。
圖一: 像蕁麻疹一樣
圖二: 持續存在的丘疹
少數人在接觸到這些毛後,甚至會誘發結膜炎,噁心,嘔吐,血管性水腫,嚴重者甚至有可能會造成呼吸道過敏、氣喘甚至是過敏性休克!(編:不過是少數,大家不要恐慌不要恐慌)
毛毛蟲皮膚炎的治療及預防方法
- 預防方法當然盡量不要去樹林或是郊外活動 (這…不可能都待在家吧! 翁醫師怎麼可能這麼不善解人意)會建議盡量要穿著薄長袖薄長褲做初步的隔絕喔。
- 如果不幸接觸到毛毛蟲,回家盡快換衣服並洗淨皮膚上面可能殘留的毛。衣服上殘留的毛一定要盡可能地洗乾淨,多洗幾次也沒關係,若有洗完還有看到殘留在衣物上的毛,可用膠帶黏起來,否則再穿到同一件衣服,可能又會再次誘發相同的症狀。
- 在剛發病的當下,若來不及看醫生,可先用冰敷,或塗抹含薄荷的涼涼藥膏先止癢。但建議還是找專業的醫師開立一些口服的抗組織胺以及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來緩解症狀。如果有較嚴重或是全身性的過敏反應,也可以用短期的使用口服或針劑類固醇來緩解急性期癢的症狀。
隱翅蟲皮膚炎
先介紹一下這隻蟲 (不過大家可以快速看過,畢竟我們不是昆蟲系的)。
隱翅蟲(Rove beetle)為一種小型昆蟲,鞘翅極短,因其翅膀不明顯而得名。隸屬於隱翅蟲科,是鞘翅目多食亞目之下的一種甲蟲的通稱,也是鞘翅目中物種豐富的一科。隱翅蟲科下分14亞科900餘屬,超過二萬個物種,廣布世界各地。大多數種類狀似白蟻,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Paederus littorarius),體長約0.5-1.0公分,寬約0.5公分,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環紋,故俗稱「青螞蟻」。以腐敗的植物與腐爛的動物為主食。喜好棲息在稻田、公園、草叢或樹林中,能飛又會爬,主要在夏季出沒,尤其棲息處受到騷擾(如天氣濕熱、雷雨過後、除草、整地、砍樹、收割稻子等),就會傾巢而出。
隱翅蟲有趨光習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夏天在公園散步或野外活動者都是高危險群。由於體型小,甚至於可穿過一般的紗門紗窗,而常潛入住家中,危害人體。
圖: 隱翅蟲家族成員眾多
隱翅蟲本身不會咬人,只因為天生「體質特殊」,生來帶有能夠傷害其他動物皮膚的體液,有時因為與人類不小心邂逅(不小心碰觸、壓到、拍打),造成刺激性的『隱翅蟲素(Pederin)』體液引起急性接觸皮膚炎。就算沒去拍打隱翅蟲,蟲體在皮膚上爬行時,也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造成皮膚有典型的線狀水泡病灶,而且只要接觸10-15秒就有反應,讓人感到劇烈灼熱刺痛。當蟲體被打死或壓碎時,體液大量濺出,數小時後患部出現一大片金黃色紅疹,呈直線形或慧星狀,伴有小水泡,傷口糜爛(eruption)等情形,一般不會潰爛至真皮,所以不會留下疤痕。這就是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 dermatitis),又稱作線狀皮膚炎(dermatitis linearis)。
如何預防隱翅蟲侵襲
- 在野外或草地活動,應穿著長袖衣物或使用驅蟲液。
- 隱翅蟲因有趨光習性,就寢前應先檢查床舖是否有隱翅蟲,夏天就寢時儘量開冷氣而不要開窗戶睡覺,就寢時最好要關燈,及使用蚊帳。
- 看到隱翅蟲時,千萬不可用手拍打,最好用扇子煽走或用嘴巴把它吹走。萬一接觸到蟲體體液,應迅速以大量清水洗淨,並以乾淨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灶,然後迅速就醫。
治療
- 局部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抗生素(若已合併細菌感染)的治療,約3~4天小水泡會開始變乾,6~7天會結痂,皮膚可能會殘留色素沉著,約在2~3週左右消失。
- 患者應照下列時間至門診追蹤:治療三天後追蹤,追蹤是否有繼發性細菌感染及評估皮膚發炎狀態。
- 1個月後追蹤:若您有色素沉著的問題就需要複診,醫師會依據您的情況給予治療的藥物。
居家自我照顧
- 請按時服用口服藥以減輕疼痛及搔癢感。
- 小心不要刻意弄破水泡,應遵造醫師指示塗抹藥膏,可以紗布覆蓋以避免繼發性細菌感染,換藥一日至少兩次。
- 沐浴時患部不須使用肥皂,以清水沖洗即可,沐浴後立即換藥。不可搔抓,以免加重發炎造成色素沉著。
參考資料:
- Henwood BP, MacDonald DM. Caterpillar dermatitis. Clin Exp Dermatol. 1983
Jan;8(1):77-93.
- Gottschling S1, Meyer S, Dill-Mueller D, Wurm D, Gortner L. Outbreak report
of airborne caterpillar dermatitis in a kindergarten.Dermatology. 2007;215(1):5-9.
- Jörn Piel (2002). A polyketide synthase-peptide synthetase gene cluster from an uncult ured bacterial symbiont of Paederus beetles. PNAS, 99(22): 14002-14007.
- Rolf G. Beutel & Richard A. B. Leschen (2005).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taphyliniformia (Coleoptera) based on characters of larvae and adults. Systematic Entomology, 30: 510-548.
- Syed Nurul Rasool Qadir, Naeem Raza & Simeen Ber Rahman (2006). Paederus dermatitis In Sierra Leone. Dermatology Online Journal, 12(7): 9.
◎◎觀看這篇文章的讀者也看了這幾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