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黴菌

陳亮宇耳鼻喉診所 陳亮宇醫師

張益豪耳鼻喉科專科診所 張益豪醫師

共同編輯

耳黴菌

是不是常常覺得耳朵癢到受不了,怎麼挖怎麼掏卻都還是其癢無比到不行!!!
但你知道嗎,耳屎其實是不需要去挖它的喔~~~而且這個動作常常讓我們的耳朵裡面受傷了卻不知道!!!(驚)

IMG_0558_自由

 有人因耳朵癢,喜歡直接用手掏耳朵,甚至用金屬的掏耳棒狂挖,非掏出耳屎才甘願,這個不好的習慣容易使外耳道受傷而容易有組織液體滲出,而使真菌有了滋生的環境;且在一般情況下,耳屎是不用掏的,我們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肌肉牽拉的動作,這些動作會使耳屎自動掉出,故不需要頻繁、刻意地進行清理。(編:也就是說耳垢會自己掉出來喲~~~除非少數的案例,耳道結構異常或者很濕耳的,那些民眾可能就真的需要去找尋專業的耳鼻喉專科醫師來處理耳垢問題)

外耳道內的皮膚和我們四肢的皮膚一樣,具抵抗細菌的功能,而我們平常接觸到的細菌,是能夠通過免疫系統抵抗外來入侵,所以洗澡時耳朵進水,或游泳後進水,大多是不會出現感染的情況。但若頻繁挖耳屎,使皮膚出現傷口,這樣就提供外來病菌可乘之機,因此外耳道的真菌感染,一般都是人為因素產生的。

黴菌性外耳道炎屬於常見的耳部感染,正常人的外耳道處於略偏酸性的環境,當耳內進水,或不適當用藥,就可能改變外耳道酸鹼值,有利於黴菌的孳生。若是有全身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使用長時間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或長時間不當使用抗生素,也會增加黴菌感染的機會。黴菌在外耳道滋生不僅會出現搔癢感,若大片地蓋住耳膜與外耳道,患者就會出現發悶的感覺,嚴重時更可能影響聽力。

耳黴菌病常見的病原菌是念珠菌和黑麴黴菌,念珠菌感染初期以滲出分泌物為主,後期會在發炎部位出現肉芽組織,外耳道皮膚出現潮紅糜爛,表面覆白色或奶油狀沉積物;黑麴麴菌感染一般不侵犯骨質,也不破壞組織,僅在外耳道形成黃褐至黑色的菌絲團塊。

螢幕快照 2019-10-05 上午9.07.55.png
螢幕快照 2019-10-05 上午9.08.10.png

常見症狀包括:耳朵脹痛、癢、阻塞感、潮濕、聽力受損、耳鳴,甚至眩暈。治療方式以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為主,清除外耳道內的分泌物,保持外耳道乾燥,搭配局部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一般需數週才能根治,患者一定要耐心配合

耳黴菌病造成的困擾,主要是耳朵搔癢和過多的耳垢,正常的耳垢大多很容易清除,但是耳黴菌病的耳垢會與外耳道緊密結合,猶如牆上的壁紙,因此患者往往會有耳朵悶塞的感覺。如果想移除它,必須先找到其邊緣,用鑷子夾緊,再整片撕下來;如果耳垢黏貼在耳膜上,必須先用藥水軟化,再用吸引管慢慢將它吸出來,以免傷到耳膜。

耳垢清除之後,病患耳朵的悶塞感會立刻消除,聽力也在瞬間恢復正常,不過這只是治療的開端而已,由於黴菌會深入耳道皮膚的表皮層,若沒有徹底殺死黴菌,將容易死灰復燃,因此病患一定要每天認真地點藥水喔

(編:至於如何正確又有效果地點耳滴劑,這就需要跟耳鼻喉專科醫師好好地請教了)。

耳黴菌的治療就如龜兔賽跑,當偷懶或忘記點藥時,黴菌還是繼續向前走,如果再不認真治療,黴菌就會更早一步抵達終點!除了認真點藥之外,病患也要定期回診,一方面檢視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則是清除後續生成的耳垢和脫屑。當黴菌感染獲得控制,患者還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像是盡量保持耳道的乾爽、避免和家人共用耳扒子,以及不要在理髮店挖耳屎等,以免舊疾復發,或是將黴菌傳染給別人。

20180227 挖耳屎染黴菌 外耳道發炎聽嘸-自由時報-耳鼻喉科-陳亮宇

◎◎ 觀看這篇文章的讀者也看了這幾篇文章 >>>>

中醫師、營養師、與西醫師一起告訴你哪些東西咳嗽的人不能吃

會走路的肺炎沒聽過??黴漿菌總有聽過吧!!

三立新聞網報導/明明沒感冒卻猛卡痰?

饒過你的鼻子吧!正確地使用鼻腔沖洗! (內有洗鼻教學影片,千萬別錯過 )

洗鼻罐子與洗鼻機的差別在哪? 哪些人適合洗鼻呢?


#耳朵問題 #外耳道發炎 #耳黴菌 #陳亮宇醫師 #張益豪耳鼻喉科專科診所 #張益豪 #邱恩碩 #翁翌翔 #新竹新莊